必发官网是多少
必发官网是多少
你的位置:必发官网是多少 > 新闻动态 > 金思宇:特朗普高举“关税大旗”:幻想让制造业回归难以实现

金思宇:特朗普高举“关税大旗”:幻想让制造业回归难以实现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0:15    点击次数:122

前言:霸权逻辑下的关税勒索

2025年4月,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再次举起“关税大棒”,想着通过提高全球关税来改头换面国际贸易的格局,想把制造业拉回美国。然而,这场以单边霸凌为基础的贸易战,不但没有动摇中国经济的基石,反而让美国自身的问题暴露无遗。中国企业在“危机中寻机遇”的指导下,加速朝着市场多元化、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链韧性建设的方向迈进;跨国公司则通过“用脚投票”的方式,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。特朗普政府理想中的“制造业回流”计划,在全球化这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之下,最终注定成为一场脱离现实的幻想。

一、关税战反噬美国:供应链断裂与政治失算

特朗普推行的关税政策实际上是一场“伤敌八百,自损一千”的博弈。根据美国零售联合会的数据,加征关税让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(CPI)同比飙升了4.8%,家庭年均支出增加了大约2400美元。更麻烦的是,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在短期内是很难找到替代的。望华资本的戚克栴表示:“美国超市的存货最多能撑一个月,而拉美和东南亚的产能根本填不上这个空缺。”如果贸易战继续,很多美国零售商可能会面临“无货可卖”的尴尬,这样一来,社会不满情绪也会随之而起。

在政治方面,关税战让特朗普的支持率下降了5个百分点。美国商会也直言不讳地批评这项政策,称其“损害了中小企业的利益”。与此同时,两党的议员们联合提出要暂停对华关税。这种情形表明,特朗普的贸易霸凌行为不仅违背了经济原则,还使他在政治斗争中显得孤立无援。

中国企业的突围之道:多元市场与自主技术。

在面对关税壁垒时,中国企业灵活运用“东方不亮西方亮”的策略来应对挑战。

新能源产业:争夺全球新增市场。

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凭借着技术更新和成本优势,迅速拓展到欧洲、中东等新兴市场。零跑汽车直言“订单多得不行”,时代智能则专注于欧洲滑板底盘的蓝海市场,比亚迪则通过设立本土化工厂来规避关税的风险。到2025年第一季度,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同比增长了67%,在欧洲的市场份额更是突破了30%。关税战反而推动了中国车企的全球化进程。

在半导体领域,国产替代的步伐正在加速推进,国内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,力争打破依赖进口的局面。随着技术的提升和产能的扩大,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、通信设备和汽车电子等行业开始逐步采用国产芯片。各家企业也在积极寻求合作,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和市场份额的提升。尤其是在国内政策的支持下,半导体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,迎来了新的增长机遇。

美国对华的芯片限制反而促使中国半导体产业加速升级。纳芯微等公司依靠覆盖模拟芯片的全系列产品,已在光伏和消费电子等领域实现了90%以上的国产化率。同时,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良品率也提升到了95%。华为的鸿蒙系统装机量更是突破了10亿台,这“技术脱钩”的压力,正好转化为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。

农业和消费品牌:内需市场展现出强劲韧性。这一领域的稳定发展为经济注入了活力,推动了各类产品的消费。随着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上升,品牌化战略逐渐成为农产品市场的主流。消费者越来越青睐于本土品牌,内需市场的潜力不断释放,形成了强有力的托底作用。

浙江君临天下等公司通过电商直播和县域经济的深入发展,把内销比例从40%提升到了75%。锦坤石章强也提到:“产业带的品牌化和县域市场的活跃,给‘国内大循环’搭建了一个稳稳的安全垫。”

三、跨国公司的选择:扎根本土与享受“中国效率”红利

跨国资本的选择揭示了“制造业回流”的梦幻泡影。

欧洲制造业巨头的战略定位

瑞典的刀具大户Dormer Pramet有30%的销售团队选址在中国,副总裁奥利弗·萨克斯说得很直白:“中国的创新步伐是欧美的三倍,错过了这里,未来可就跟着丢了。”而西班牙的机床公司达诺巴特则推行“欧洲技术加上中国效率”的模式,结果在中国的工厂交付时间缩短到两周,好处还包括成本降低了40%。他们的CEO乔·桑滕斯也表示:“如果不在中国本土化,就根本没法参与高端制造的竞争。”

亚洲的供应链之所以能保持高度的“粘性”,与几个关键因素息息相关。首先,这里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,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。其次,整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,交通运输更加便利,让物流速度大幅提升。此外,伴随着技术的发展,亚洲的制造业逐步向智能化、自动化转型,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。最后,区域内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,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产业链协作也日趋紧密,这样一来,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都得到了提升。因此,亚洲的供应链不但具有强大的韧性,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。

根据波士顿咨询的报告,虽然东南亚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,但中国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却高出35%。再加上中国的基础设施升级比其他地方领先了20年。苹果的供应链中,仍然有75%的零部件依赖中国,而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单车成本比美国低了28%。这些数据都证明了“中国制造”的成本与效率优势是难以替代的!

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现象可谓是个复杂的“三重悖论”。首先,企业希望通过回归实现成本节约,但却常常发现,国内的人力资源成本其实并不低。接着,虽然回归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,但这些岗位往往面临技术短缺的问题。而最后,尽管生产回到本土,消费者对于价格上涨的接受度却并不高,这让企业寸步难行。结果是,各种矛盾交织,让制造业回流的道路并不平坦。

特朗普的“再工业化”计划碰上了不少难以克服的挑战:首先,国内劳动力成本高企,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。其次,技术人才紧缺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,许多职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。再者,消费者对于生产价格的敏感度也让企业感到不安,价格上涨的风险让回流之路愈发坎坷。这一系列问题,让特朗普的再工业化愿景显得有些遥不可及。

成本问题真是个悖论:美国制造业的工资平均是中国的4.2倍,土地成本也是中国的2倍,而且还缺少熟练的技工。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的工厂烂尾就是最好的例子,强行把生产搬回来,结果只能导致项目亏损,让人唏嘘。

产业链的矛盾真是让人无奈。你看看一部iPhone,它得依赖43个国家的零部件,中国在里面可担当了核心模块的供应。美国想要重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,起码得花上10年时间,而数字经济的变革可不会停下脚步等他们。

资本的悖论真是让人感慨。华尔街一心想要短期的回报,对长周期的制造业却不愿投入太多。你看,2025年第一季度,美国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居然同比下降了12%。资本用“脚”投票,这态度摆得明明白白。

五、中国的战略深度:体制优势与改革红利

中国在应对贸易战时的自信,源于其系统性的优势:

⑴政策工具多样:消费券、育儿补贴、个税起征点的灵活调整等组合拳,能够激发万亿级的内需潜力。

⑵新型生产力崭露头角:在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等领域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,这标志着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逐渐成熟。

⑶多边主义的防线:RCEP(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)涵盖了全球30%的GDP,中欧投资协议也重新启动了谈判步骤,去美国化的贸易网络正在慢慢成型。

结语:全球化是大势所趋,大家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双赢。

特朗普的“关税大棒”,其实是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的一种政治操控。不过,历史告诉我们,没有哪个国家能靠保护主义走向光明的未来。中国企业展现出的韧劲、跨国资金的选择和全球供应链的运作规律,都是在提醒我们,“制造业回流美国”不过是个美好的愿景。当拜登政府开始考虑对中国的关税豁免时,美国已经为之前的失误付出了代价。今后,只有抛开零和思维,在WTO的框架下重建公平的贸易机制,才能达到真正的双赢局面。

(作者金思宇为中国智库的高级研究员,同时担任北京泛亚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,还作为国盛战略智库的成员。)